第一五三章 分崩
第一五三章 分崩
首字母+org点com,
第一五三章分崩(上)
李景辉回到了祺王身边,李景赫回到了靖王身边……
等太后震怒,令人彻查宫中的时候,梁帝在多年前为防范于未然而布下的局被破,天京已然失去了作为牵制两个反王最重要的底牌。
最可怕的事情,并不是祺王、靖王至此会再无顾忌,而是两个王世子相继逃离京中,其中一个甚至是从宫中逃脱,说明京中已经不是铁桶。
换句话说,有人已经做了里应外合的乱臣贼子,这才在太后眼皮子底下“偷”走了王世子。
一时之间,京中风声鹤唳,因为此事,宫中扬起一片血腥之气,若非悟觉大师还在陛下身边,劝阻了太后,这股风波还会继续扩大。
但私下里,这一系列事件的影响并没有就此而停止,大家私下里相互猜忌,看谁都像是里通外敌的奸佞,于是人心惶惶。
而且此时牵连极大,一旦有个什么风吹草动,就可能惹上灭族的大祸,朝臣除了猜忌彼此,还要警惕有政敌借此打击报复,无中生有。
与浮躁的朝堂相比,宫中也不安宁。
诸位皇子如今皆在宫中侍疾,包括特意请旨、得太后允许而回京的十二皇子也是,他一到皇城就马不停蹄地到了太极殿,一站就是一整天,但就算诸皇子如此孝顺心诚,陛下的病情却始终没有丝毫起色。
除了毓秀宫因为贤妃无子而显得冷清些,贵妃的仪福宫、淑妃的桂犀宫和德妃的昭华宫,此刻都热闹着。
二皇子在父皇身边待了白天,回到昭华宫,德妃立刻令宫人为他净手洗漱,伺候他用膳。
因着官家卧病,宫人如今就像华音寺的僧人一般,都开始吃素,不过这些人骄奢惯了,吃素一两日还是个趣味,连着数月都是如此,就让人有些吃不消了。
御膳房的定例自然是改不了的,但各宫自己尚有对策,做餐食目标太大,就偶尔炖个汤水。
宫女将二皇子面前的一盅白玉盅打开,露出里面清寡的白菜汤,李景循摆摆手,没有接她手里的小勺,而是直接端起白玉盅,将里面的汤水一饮而尽。
德妃见他“畅饮”,就知他在太极殿又站了几个时辰,当是十分饥饿。
“再去端一盅来。”她一边吩咐宫人,一边劝李景循慢些饮食。
那汤看似清汤寡水,只漂着两片白菜心,实则是用鸡鸭、火腿、排骨、干贝等食材分别去杂入沸锅,加入料酒、葱蒜等至少熬制两个时辰,其间不断吸出杂质,才让锅中原本略浊的汤水呈清水般透彻清冽之状,光是打开盅盖就香气四溢,引人垂涎欲滴。
李景循用过膳之后,总算是恢复了些精神,昨夜几个成年的皇子到丑时三刻才出宫,今日刚天亮就再入宫上朝,然后从午时站到现在。
陛下昏迷不醒,身边又有御医和内侍,真正要众皇子亲手做的事情其实并没有多少。
但光是要站在那里表现出自己的关切之情,还要时刻保持皇子的仪态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甚至比上朝处理公务还要难些。
挥手摒退宫人,德妃问二皇子道:“陛下的情况如何?”这已经成为这月余她每次看到二皇子必问的问题。
“还是老样子,没有恶化,但也没有任何反应,御医说如果情况好转,父皇随时都可能醒来,可若是……”接下来的话,御医不敢说下去,李景循自己也同样不敢说。
又一次得到同样的答案,德妃已经不知道自己心里是松了口气,还是已经麻木到再没有感觉了。
“听说,今日朝上又是一阵混乱?”
李景循点点头:“父皇总不清醒,事情没有决断,王相年事已高,精神总有些不济,那些朝臣各执一词,吵闹不休……朝中帅才又极少,再这样下去,京大营更不是祺王的对手,更勿论还有靖王在后虎视眈眈。”
因着梁州的四境历来都是亲王或郡王执掌,就算武将能够到前线去历练,也要通过镇守的亲王相携才可以实现。
所以大部分在边境磨砺过的武将与亲王联系通常十分紧密,有些甚至是亲王提拔上来的副将。
如今他们在京中没有领兵,只有武散官的官衔,朝廷却不敢让他们此时领兵,怕他们领着领着就到了敌营去了。
虽然祺王世子回到祺王身边,但祺王却没有一鼓作气攻入京城。
他似乎也看出了靖王的打算,不准备拿自己的心血去跟京大营的精锐硬碰硬。
再加上他手上的“天雷”已经剩不太多,接下来都要用在刀刃上,所以没有继续全速前进。
这总算是给了京中留了一些喘气的的机会。
“这靖王世子到底是如何逃出宫去的,而那祺王世子又是如何起死回生……太后把后宫搅得天翻地覆,抓了、杀了那么多人,到现在也只得到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,真是让人心焦。”
德妃想起这两天后宫的腥风血雨,还有些心悸。
太后这十几年潜心礼佛,端得是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样,如今震怒之下大开杀戒,倒是提醒了人们,这个女人也是经历了先帝时期那场旷日持久的七王争储之乱的。
“有些人妄图左右逢源,从现在开始就已经准备给自己留后路了……”
李景循冷笑道:“也不看自己还有没有命等他心中的靖王,亦或者祺王。”
他想到了什么,眉头紧锁:“李景赫的事情暂且不说,竟然有人能够助李景辉假死逃脱,此人在京中,地位和手段恐怕不寻常……”
德妃听他这样分析,心头直跳:“会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?”
“与亲王有交集,又有这个实力做到此事的人,京中能有几个?”
“你是说……王相?”德妃脱口而出,却是立刻摇头,否定自己下意识的猜测。
安顺王家一直是纯臣,只听命于圣上,哪怕当年七王争储愈演愈烈,王相都一直没有偏向任何一位皇子。没道理这一次,王相会弃官家而暗中支持“乱臣贼子”。
李景循目光阴沉地看向地面,却没有开口反驳德妃的猜测。
王相历经两朝,先帝时曾经做过诸位皇子的老师,是以王世子在京中为质,王相家的子侄也在陛下的授意下跟王世子来往频繁。
说句大逆不道的话,当年无论是陛下,还是靖王、祺王,甚至是死了的幽王、肃王当了皇帝,王相都曾是帝师。
虽然宫中他未必能伸得进手,但是人从宫中出去,再到离开天京,这中间必然有宫外的人进行接应。
不怪李景循多想,掌宫中及京城警备的左金吾卫上将军,可是王相长女的夫婿!
德妃见李景循表情,犹不相信:“王家深得陛下信任,怎么可能……”
“若是深得陛下信任,就不会改变心智了,那您看前些年父皇召回的老臣,如今如何?”
德妃闻言,把那些被陛下召回天京的老臣在脑海里过上一遍,发现如今还原原本本、安安稳稳地留在这里的,竟然已经不剩多少了!
“御史台的庄舜远在乞骸骨之前,得罪了多少权贵,那时候的他多得陛下信赖喜爱,现在又是如何?”
李景循也曾想将他归于自己麾下,可惜对方态度“强硬”,甚至把自己私下找他的事情立刻兜给了陛下,加速了他的失宠。
原本以为的纯臣,在林彦弘的事情上,还不是露了马脚,要说他身后无人,李景循是无论如何都不相信的。
为了让御史台不要脱离自己的控制,陛下这才派了王家的王鹭深进去,作为他的眼线,就是已经不信任庄舜远这个御使大夫的意思。
——当年以性格耿直、无畏闻名的御史中丞庄舜远大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忠心,谁又能保证王氏一族会永远忠于陛下呢?
“助李景赫和李景辉离京的人,也许并非真的要铁心支持祺王、靖王谋反,但他一定有自己的私心,想给自己,或者自己的家族留条后路……不仅是王相,京中所有文武大臣,都有嫌疑。”
德妃见李景循竟是将所有人都怀疑上了,不禁劝道:“若这样想,京城岂不是危机重重。”
“现在可不就是危机重重吗?”李景循对德妃道:“让外公和舅舅早做准备,如果……我们这次绝不能坐以待毙!”
——真到了那一刻,唯有先下手为强才是真理,要避免重蹈覆辙,就得未雨绸缪——他的那些弟弟,可都不是省油的灯!
德妃闻言,立刻表情严肃地点点头。
……
从德妃的昭华宫出来,李景循又匆匆回到梁帝的寝殿,三皇子、五皇子等几个成年的皇子也差不多时间“聚”在一起。
就连刚刚学会走稳路的十五皇子也被宫人小心翼翼地牵着,到无极宫来“侍疾”。
背后是点着宫灯依旧照不敞亮的广场,兄弟十人跨入殿门,相视无言。他们心里各有盘算,目光都不曾有丝毫交错。
先帝虽擅武,但其实性格比较温和,他在立储一事上的优柔寡断就是因为这个。
他们的父皇同样在立储一事上迟迟不决,却是因为生性多疑。
在梁帝看来,每个皇子应当都有自己的优点,但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。
他心中完美的继承人总不出现,再加上自己又未到垂垂老矣、不得不选择的年岁,所以总想着多等些时间,看他们能够成长到什么程度。
他甚至不阻止皇子之间明争暗斗——因为只有最强者才可以在这场争斗中胜出。
只是现在老天似乎不打算给这个机会让他慢慢挑了,但他的儿子们,却已经被养出了没有节制的欲望,再也不受控制。
当他们走进寝殿,先是看到满屋子的御医,然后他们的目光投向坐在一旁手带持珠的悟觉大师,一齐向他行礼。
悟觉大师既是华音寺的高僧,又是先帝的同胞兄弟,也就是他们皇叔祖,哪怕现在皇子们不能这般称呼他,但该有的尊敬是少不了的。
李景循自认作为最长的皇子,理当多关心长者,于是主动上前,拱手对悟觉大师道:“请大师保重身体,父皇醒来的时候,若看到大师这般劳累,怕是要怪罪我们的。”
悟觉大师道了一声“阿弥陀佛”,却没有继续与之交谈的意思,依旧无言地坐在那里,嘴唇微动,似在诵经。
得到这样冷淡的回应,李景循不禁感到有些窘迫,他都不用回头就知道几个弟弟此刻默默嘲笑他的嘴脸,但李景循不能对皇叔祖发脾气,只能讪讪地走开来,站到了旁边的位置。
除了一母同胞的五皇子和九皇子相视一眼,其余诸皇子继续毫无交流地陆续站到了各自的位置。
若不是御医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上前给陛下请脉,期间也会有宫人端上御医煎的汤药,这殿内的样子倒和治丧没什么区别。
就在众人没有察觉的时候,床上的皇帝手指微曲,坐在不远处的悟觉大师,停止了诵经,缓缓睁开了眼睛。
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
第一五三章分崩(中)
靖王世子李景赫和祺王世子李景辉的事情,是几天后传回平武和西沧的。
这两件“奇事”在京中掀起轩然大波,但带给裕王府的影响却委实有限,尤其是在小殿下这里,他完全不认识这两个名字跟自己、跟兄长很像的堂兄。
相比于空空如也的西沧祺王府、南崇靖王府,还有上下皆惶惶不安的镇远惠王府,平武郡府的裕王府里,即便两位男主人皆不在,却一如往常的安静平和,事事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。
丈夫在南岭御敌,长子和他的林长史在西沧守卫边境,裕王妃乌兰图雅虽心中牵挂,但也知道光担心没有半点作用。
有这个“闲心”如许侧妃那般“悲楚伤怀”、“茶饭不思”,还不如花多点时间好好看顾小儿子,让裕王和裕王世子出门在外也不用担心王府里的事情。
李景熙小殿下已经满周岁,坐能坐,站能站,偶尔动动小腿走两步,然后倒在母妃的怀里咿咿呀呀地嘀咕几句话,看上去活泼好动极了。
从半岁开始冒牙尖尖,先是长了两颗下门牙,后来又长了两颗上门牙,小殿下现在已经长了八颗小牙齿,笑起来不漏风,看起来十分有气势!
大概是有了“工具”就爱显摆,所以他变得特别喜欢咬东西。
抓周宴上他就是抓住了父王的私印往嘴里塞,好在小殿下的兄长眼疾手快,即使阻止了他的下一步动作,否则小殿下恐怕要被母妃抓住打屁股了。
“弘~弘弘~呼呼~”
乌兰图雅看着李景熙用小胖手抓着老虎的布偶,一边盘弄一边放在嘴里咬一咬,还时不时发出类似“轰轰轰”的声音,原本还因为外面的消息而有些忧虑的心,顷刻就柔软了起来。
执夷幼崽就蹲坐在本体的旁边,歪着小脑袋看李景熙咬布偶咬得那么欢,它看到床铺上黑白的布偶,觉得这颜色很是眼熟,于是用小爪子抓一抓自己身上,好像在玩自己似的,也不会觉得无聊。
乌兰图雅笑着亲了一口穿着小锦服坐在床榻上的景熙,拽了拽他咬着的老虎布偶,明知故问:“景熙告诉母妃,这是什么?”
小家伙被母亲亲了一口,乐呵地耸了耸小肩膀,马上欢快地回答她:“弘~弘~”
——执夷崽崽是父王和他自己,大狼崽崽是母妃,小狼崽崽是哥哥,喵喵是弘!
果然,乌兰图雅要“引诱”他多说话,所以把他身边的几个玩偶都指了一遍,小殿下对这种互动乐此不疲,很爽快地第一百次跟母妃介绍它们。
乌兰图雅看着小儿子,不禁想起长子幼时的模样。
大概是因为母子相连,哪怕景承当时还是先祖返魂的形态,乌兰图雅依旧觉得他能够听懂自己的话。
每当乌兰图雅轻声吟唱草原上的歌谣,平日活泼地上蹿下跳的小狼崽一定是团成一团,安静地窝在她怀里,乖乖地听她哼着。
若是她忍不住落了泪,小狼崽就站起身来,伸长脖子去舔她的泪水。
但他终究不能像景熙回答她一样,跟她“说说话”,告诉她自己的喜怒哀乐。
一直担心了多年,生怕出了什么意外,让景承不能顺利长大,乌兰图雅因此郁结于心,身体一直不好。
谁知道转眼间,他就长得如其父一般高大,能独自率兵在外,镇守一方,保护自己的家人。
在景承身上,乌兰图雅其实是有很多遗憾的,但她不觉得自己在景熙身上多花心思就能弥补回来——因为遗憾就是遗憾,从来都是无法弥补的。
她唯一能庆幸的是,走过了那段漫长而孤寂的年岁之后,自己的景承终于遇到了一个能够温柔陪在他身边的人,陪他走接下来的路。
恐怕唯一美中不足的,就是现在局势不稳,让他们一家人无法团聚,只能几地相隔,几处相思。
说来也是奇怪,在这个世上,有些人即便分开了也彼此牵念;有些人即便年年岁岁、日日夜夜待在一起,却依旧貌合神离。
“景熙,想不想哥哥和弘哥哥?”虽然是问景熙,但其实是她自己止不住想念了。
小家伙思考了一阵,乖巧地点点头,然后立马又用小胖手抓着老虎布偶往嘴里送。
乌兰图雅看着他把布偶咬得湿漉漉的,温柔地摸了摸他的头,并不阻止他的动作,甚至把别的布偶也往前推了推,给了他更多选择的空间。
——她的景承已经长大了,她的景熙也一定能健健康康、平平安安长大的。
就在乌兰图雅陪着小儿子玩时,她的贴身女官白露走了进来,见王妃正搂着小殿下,她和青岚对视一眼,小声附在对方耳边说了些什么。
待白露离开了一会儿,乌兰图雅才忽而开口问道:“怎么了?”
青岚走上前来,答道:“殿下,许侧妃那边又遣人来说京中的事情了。”
“她消息倒是灵通得很……”乌兰图雅拍拍儿子的小屁股,让他不要去咬手腕上的银铃铛,因为那个硬些,容易伤到牙齿。
“她的父亲是中书令,现在祺王和靖王对京中势在必得,她担心也是应该的。”
又陪小儿子玩了一会儿,乌兰图雅让青岚把白露叫进来,吩咐道:“你去把许侧妃叫来,是时候说说这件事了。”
……
许侧妃和裕王妃同岁,只小了月份,转年就三十五岁了,可她保养得不错,若不仔细看,甚至有几分少女的模样。
来到乌兰图雅的院中,她虽没有看到许多侍从,但却知道裕王身边的精英,此刻怕是都在王妃的院子里守着。
攥紧了手里的帕子,她带着自己的侍女走进了屋子。
跟乌兰图雅行了礼之后,许侧妃没见着李景熙,于是温声问起了小殿下的情况。
“刚刚玩了一会儿,现在看着有点累了,我让青岚带他去睡一会儿,免得待会要吃饭的时候又没精神。”
许侧妃点点头,拿着帕子捂嘴笑道:“这个年纪的孩子,吃饭睡觉可是最打紧的事了。”
她说的自然,好像也养过孩子似的,却也不让人感到难受。
见乌兰图雅静静地看着自己,并不接话,许侧妃的笑意慢慢隐去,脸上露出了凄苦的表情:“姐姐,京中已经乱成这样,为何殿下不入京勤王?”
“这是外面的事情,与我们妇孺无关,你问为何,我也无法回答。”
“妾身知道让殿下分兵,对咱们平武并不是好事,但若祺王、靖王攻入了京城,那……”
乌兰图雅严厉地阻止了她继续说下去:“你既然是我裕王府的人,就当知道谨言慎行的道理,为何要将这等大逆不道的话挂在嘴边来说?”
可许侧妃是打定了主意想“不吐不快”,所以还是继续道:“诚然,妾身父兄皆在京中,自是无比牵挂。但妾身希望殿下出兵,并非完全因为私心,父亲在信中说,因着王世子出逃的事情,如今诸位皇子连王相都开始怀疑了,可见其心胸,未必没记恨我裕王府没有立刻拱卫天京,就算靖王和祺王兵败,陛下醒来,恐怕也不会对咱们裕王府如从前一般了。”
“陛下会不会对我们跟从前一般,只有陛下知道……”
乌兰图雅原以为中书令只是托女儿向裕王府求救,但没想到对方竟然这般大胆而直白,她不怒反笑,问对方道:“你说这些,意欲为何?”
“殿下乃先帝亲子,文韬武略,比起诸位皇子,应当更有资格继承大统。”
许侧妃一反平日的柔弱,这番话说得斩钉截铁,面色坚毅。
但乌兰图雅只觉得此刻这个女人,简直荒谬至极。
“我看你着急过头,已经迷糊了,你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?”乌兰图雅挥手阻止她说话:“原本想跟你说说中书令的事情,没想到你竟然抱着这等危险的想法,看来继续说下去,也没有任何意义了,你回自己的院子,没有我的允许,不能出来。”
这就是要将许侧妃禁足的意思。
许侧妃低下头,好一会儿才喃喃道:“王妃怎么知道,殿下不是在等人给他一个台阶下来呢?”
乌兰图雅明白许侧妃的意思,她是想说,也许李祈裕心里也曾有过和祺王、靖王一样的想法,只是迫于种种原因,不能付诸行动。
如今时机正好,只要有人簇拥裕王殿下,让他有一个发兵的理由,那裕王殿下也可以打着“清君侧”的名号,到京中去分一杯羹,甚至可能取而代之。
就在乌兰图雅沉默,许侧妃准备再说些什么的时候,一个众人熟悉的浑厚男声在门边响起。
只见裕王大步跨入门中,一边走一边道:“孤心中所想,王妃自然知道,你现在就回自己的院子去,没有王妃的允许,一步也不准踏出院子。”
众人纷纷行礼,齐道:“殿下。”
乌兰图雅见李祈裕突然回到郡府,心中有些不安,她赶紧走上前去,用眼神询问“怎么了”。
李祈裕轻轻拍了拍她扶过来的手,轻声回道:“没事。”
他见许侧妃愣在一旁,语气更加严厉地道:“还愣在这里做什么?既然你这么闲,又如此关心陛下的安康,那就回你的院子,抄些佛经,送到慈安宫去表表孝心……若你再这般胡言乱语,莫怪孤让人捂住你的嘴。”
早些年许侧妃刚带着陛下的“希望”来到平武,原本以为迟早可以母凭子贵,和雍国公主分庭抗礼,谁知道裕王殿下竟然连她的院子都没踏入,更不要说亲近与她。
这样独守空闺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,许侧妃实在忍受不了,但裕王不是在南岭,就是在王府的书房里,她又有世家闺女的矜持,不可能不管不顾地扑上去,于是想了个迂回的办法。
她在太后生辰之前连连辛苦数月,抄写了整整四十九份,后来送到京中,通过母亲呈给了太后。
太后果然大悦,很快想起来她这个裕王侧妃来,于是特意跟裕王提了些让他多多亲近许侧妃,好尽快得到子嗣的口谕。
太后这些口谕裕王倒是照单全收,但之后还是我行我素,该把许侧妃当空气,就还是把她当成空气。
他现在提起佛经一事,明显是在暗讽许侧妃。
许侧妃闻言,脸上生出了尴尬和羞恼的红晕,她低垂了眼睛,不让自己的窘迫、怨恨和伤心展露在李祈裕和乌兰图雅面前。
……
许侧妃离开之后,乌兰图雅立刻握住李祈裕的手臂,焦急地问:“怎么突然回来了?”
北境军分兵到西域之后,在南岭的情况自然要紧张一些。
之前若不是极其重要的时候,比如京中来了天使要带走裕王世子和小殿下,李祈裕都一直率部留在南岭。
他这样突然返回郡府,倒让乌兰图雅有些紧张,不知道又发生了什么大事。
李祈裕握住她的手,安慰道:“景承和弘休不在府里,我回来看看你和景熙。”
乌兰图雅面带怀疑地看向李祈裕:“你莫是有事瞒着我?”
过去二十年,裕王殿下可是很多次以她的身体为由,说了些“善意”的谎言,或者隐瞒不报,让乌兰图雅无可奈何。
“放心,若是有事,我定会先与你说,也好早做准备。”他往内间的方向看了看,继而问道:“景熙呢?”
乌兰图雅没有察觉裕王在以景熙的话题转移她的注意�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bi55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55.cc
首字母+org点com,
第一五三章分崩(上)
李景辉回到了祺王身边,李景赫回到了靖王身边……
等太后震怒,令人彻查宫中的时候,梁帝在多年前为防范于未然而布下的局被破,天京已然失去了作为牵制两个反王最重要的底牌。
最可怕的事情,并不是祺王、靖王至此会再无顾忌,而是两个王世子相继逃离京中,其中一个甚至是从宫中逃脱,说明京中已经不是铁桶。
换句话说,有人已经做了里应外合的乱臣贼子,这才在太后眼皮子底下“偷”走了王世子。
一时之间,京中风声鹤唳,因为此事,宫中扬起一片血腥之气,若非悟觉大师还在陛下身边,劝阻了太后,这股风波还会继续扩大。
但私下里,这一系列事件的影响并没有就此而停止,大家私下里相互猜忌,看谁都像是里通外敌的奸佞,于是人心惶惶。
而且此时牵连极大,一旦有个什么风吹草动,就可能惹上灭族的大祸,朝臣除了猜忌彼此,还要警惕有政敌借此打击报复,无中生有。
与浮躁的朝堂相比,宫中也不安宁。
诸位皇子如今皆在宫中侍疾,包括特意请旨、得太后允许而回京的十二皇子也是,他一到皇城就马不停蹄地到了太极殿,一站就是一整天,但就算诸皇子如此孝顺心诚,陛下的病情却始终没有丝毫起色。
除了毓秀宫因为贤妃无子而显得冷清些,贵妃的仪福宫、淑妃的桂犀宫和德妃的昭华宫,此刻都热闹着。
二皇子在父皇身边待了白天,回到昭华宫,德妃立刻令宫人为他净手洗漱,伺候他用膳。
因着官家卧病,宫人如今就像华音寺的僧人一般,都开始吃素,不过这些人骄奢惯了,吃素一两日还是个趣味,连着数月都是如此,就让人有些吃不消了。
御膳房的定例自然是改不了的,但各宫自己尚有对策,做餐食目标太大,就偶尔炖个汤水。
宫女将二皇子面前的一盅白玉盅打开,露出里面清寡的白菜汤,李景循摆摆手,没有接她手里的小勺,而是直接端起白玉盅,将里面的汤水一饮而尽。
德妃见他“畅饮”,就知他在太极殿又站了几个时辰,当是十分饥饿。
“再去端一盅来。”她一边吩咐宫人,一边劝李景循慢些饮食。
那汤看似清汤寡水,只漂着两片白菜心,实则是用鸡鸭、火腿、排骨、干贝等食材分别去杂入沸锅,加入料酒、葱蒜等至少熬制两个时辰,其间不断吸出杂质,才让锅中原本略浊的汤水呈清水般透彻清冽之状,光是打开盅盖就香气四溢,引人垂涎欲滴。
李景循用过膳之后,总算是恢复了些精神,昨夜几个成年的皇子到丑时三刻才出宫,今日刚天亮就再入宫上朝,然后从午时站到现在。
陛下昏迷不醒,身边又有御医和内侍,真正要众皇子亲手做的事情其实并没有多少。
但光是要站在那里表现出自己的关切之情,还要时刻保持皇子的仪态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甚至比上朝处理公务还要难些。
挥手摒退宫人,德妃问二皇子道:“陛下的情况如何?”这已经成为这月余她每次看到二皇子必问的问题。
“还是老样子,没有恶化,但也没有任何反应,御医说如果情况好转,父皇随时都可能醒来,可若是……”接下来的话,御医不敢说下去,李景循自己也同样不敢说。
又一次得到同样的答案,德妃已经不知道自己心里是松了口气,还是已经麻木到再没有感觉了。
“听说,今日朝上又是一阵混乱?”
李景循点点头:“父皇总不清醒,事情没有决断,王相年事已高,精神总有些不济,那些朝臣各执一词,吵闹不休……朝中帅才又极少,再这样下去,京大营更不是祺王的对手,更勿论还有靖王在后虎视眈眈。”
因着梁州的四境历来都是亲王或郡王执掌,就算武将能够到前线去历练,也要通过镇守的亲王相携才可以实现。
所以大部分在边境磨砺过的武将与亲王联系通常十分紧密,有些甚至是亲王提拔上来的副将。
如今他们在京中没有领兵,只有武散官的官衔,朝廷却不敢让他们此时领兵,怕他们领着领着就到了敌营去了。
虽然祺王世子回到祺王身边,但祺王却没有一鼓作气攻入京城。
他似乎也看出了靖王的打算,不准备拿自己的心血去跟京大营的精锐硬碰硬。
再加上他手上的“天雷”已经剩不太多,接下来都要用在刀刃上,所以没有继续全速前进。
这总算是给了京中留了一些喘气的的机会。
“这靖王世子到底是如何逃出宫去的,而那祺王世子又是如何起死回生……太后把后宫搅得天翻地覆,抓了、杀了那么多人,到现在也只得到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,真是让人心焦。”
德妃想起这两天后宫的腥风血雨,还有些心悸。
太后这十几年潜心礼佛,端得是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样,如今震怒之下大开杀戒,倒是提醒了人们,这个女人也是经历了先帝时期那场旷日持久的七王争储之乱的。
“有些人妄图左右逢源,从现在开始就已经准备给自己留后路了……”
李景循冷笑道:“也不看自己还有没有命等他心中的靖王,亦或者祺王。”
他想到了什么,眉头紧锁:“李景赫的事情暂且不说,竟然有人能够助李景辉假死逃脱,此人在京中,地位和手段恐怕不寻常……”
德妃听他这样分析,心头直跳:“会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?”
“与亲王有交集,又有这个实力做到此事的人,京中能有几个?”
“你是说……王相?”德妃脱口而出,却是立刻摇头,否定自己下意识的猜测。
安顺王家一直是纯臣,只听命于圣上,哪怕当年七王争储愈演愈烈,王相都一直没有偏向任何一位皇子。没道理这一次,王相会弃官家而暗中支持“乱臣贼子”。
李景循目光阴沉地看向地面,却没有开口反驳德妃的猜测。
王相历经两朝,先帝时曾经做过诸位皇子的老师,是以王世子在京中为质,王相家的子侄也在陛下的授意下跟王世子来往频繁。
说句大逆不道的话,当年无论是陛下,还是靖王、祺王,甚至是死了的幽王、肃王当了皇帝,王相都曾是帝师。
虽然宫中他未必能伸得进手,但是人从宫中出去,再到离开天京,这中间必然有宫外的人进行接应。
不怪李景循多想,掌宫中及京城警备的左金吾卫上将军,可是王相长女的夫婿!
德妃见李景循表情,犹不相信:“王家深得陛下信任,怎么可能……”
“若是深得陛下信任,就不会改变心智了,那您看前些年父皇召回的老臣,如今如何?”
德妃闻言,把那些被陛下召回天京的老臣在脑海里过上一遍,发现如今还原原本本、安安稳稳地留在这里的,竟然已经不剩多少了!
“御史台的庄舜远在乞骸骨之前,得罪了多少权贵,那时候的他多得陛下信赖喜爱,现在又是如何?”
李景循也曾想将他归于自己麾下,可惜对方态度“强硬”,甚至把自己私下找他的事情立刻兜给了陛下,加速了他的失宠。
原本以为的纯臣,在林彦弘的事情上,还不是露了马脚,要说他身后无人,李景循是无论如何都不相信的。
为了让御史台不要脱离自己的控制,陛下这才派了王家的王鹭深进去,作为他的眼线,就是已经不信任庄舜远这个御使大夫的意思。
——当年以性格耿直、无畏闻名的御史中丞庄舜远大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忠心,谁又能保证王氏一族会永远忠于陛下呢?
“助李景赫和李景辉离京的人,也许并非真的要铁心支持祺王、靖王谋反,但他一定有自己的私心,想给自己,或者自己的家族留条后路……不仅是王相,京中所有文武大臣,都有嫌疑。”
德妃见李景循竟是将所有人都怀疑上了,不禁劝道:“若这样想,京城岂不是危机重重。”
“现在可不就是危机重重吗?”李景循对德妃道:“让外公和舅舅早做准备,如果……我们这次绝不能坐以待毙!”
——真到了那一刻,唯有先下手为强才是真理,要避免重蹈覆辙,就得未雨绸缪——他的那些弟弟,可都不是省油的灯!
德妃闻言,立刻表情严肃地点点头。
……
从德妃的昭华宫出来,李景循又匆匆回到梁帝的寝殿,三皇子、五皇子等几个成年的皇子也差不多时间“聚”在一起。
就连刚刚学会走稳路的十五皇子也被宫人小心翼翼地牵着,到无极宫来“侍疾”。
背后是点着宫灯依旧照不敞亮的广场,兄弟十人跨入殿门,相视无言。他们心里各有盘算,目光都不曾有丝毫交错。
先帝虽擅武,但其实性格比较温和,他在立储一事上的优柔寡断就是因为这个。
他们的父皇同样在立储一事上迟迟不决,却是因为生性多疑。
在梁帝看来,每个皇子应当都有自己的优点,但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。
他心中完美的继承人总不出现,再加上自己又未到垂垂老矣、不得不选择的年岁,所以总想着多等些时间,看他们能够成长到什么程度。
他甚至不阻止皇子之间明争暗斗——因为只有最强者才可以在这场争斗中胜出。
只是现在老天似乎不打算给这个机会让他慢慢挑了,但他的儿子们,却已经被养出了没有节制的欲望,再也不受控制。
当他们走进寝殿,先是看到满屋子的御医,然后他们的目光投向坐在一旁手带持珠的悟觉大师,一齐向他行礼。
悟觉大师既是华音寺的高僧,又是先帝的同胞兄弟,也就是他们皇叔祖,哪怕现在皇子们不能这般称呼他,但该有的尊敬是少不了的。
李景循自认作为最长的皇子,理当多关心长者,于是主动上前,拱手对悟觉大师道:“请大师保重身体,父皇醒来的时候,若看到大师这般劳累,怕是要怪罪我们的。”
悟觉大师道了一声“阿弥陀佛”,却没有继续与之交谈的意思,依旧无言地坐在那里,嘴唇微动,似在诵经。
得到这样冷淡的回应,李景循不禁感到有些窘迫,他都不用回头就知道几个弟弟此刻默默嘲笑他的嘴脸,但李景循不能对皇叔祖发脾气,只能讪讪地走开来,站到了旁边的位置。
除了一母同胞的五皇子和九皇子相视一眼,其余诸皇子继续毫无交流地陆续站到了各自的位置。
若不是御医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上前给陛下请脉,期间也会有宫人端上御医煎的汤药,这殿内的样子倒和治丧没什么区别。
就在众人没有察觉的时候,床上的皇帝手指微曲,坐在不远处的悟觉大师,停止了诵经,缓缓睁开了眼睛。
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
第一五三章分崩(中)
靖王世子李景赫和祺王世子李景辉的事情,是几天后传回平武和西沧的。
这两件“奇事”在京中掀起轩然大波,但带给裕王府的影响却委实有限,尤其是在小殿下这里,他完全不认识这两个名字跟自己、跟兄长很像的堂兄。
相比于空空如也的西沧祺王府、南崇靖王府,还有上下皆惶惶不安的镇远惠王府,平武郡府的裕王府里,即便两位男主人皆不在,却一如往常的安静平和,事事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。
丈夫在南岭御敌,长子和他的林长史在西沧守卫边境,裕王妃乌兰图雅虽心中牵挂,但也知道光担心没有半点作用。
有这个“闲心”如许侧妃那般“悲楚伤怀”、“茶饭不思”,还不如花多点时间好好看顾小儿子,让裕王和裕王世子出门在外也不用担心王府里的事情。
李景熙小殿下已经满周岁,坐能坐,站能站,偶尔动动小腿走两步,然后倒在母妃的怀里咿咿呀呀地嘀咕几句话,看上去活泼好动极了。
从半岁开始冒牙尖尖,先是长了两颗下门牙,后来又长了两颗上门牙,小殿下现在已经长了八颗小牙齿,笑起来不漏风,看起来十分有气势!
大概是有了“工具”就爱显摆,所以他变得特别喜欢咬东西。
抓周宴上他就是抓住了父王的私印往嘴里塞,好在小殿下的兄长眼疾手快,即使阻止了他的下一步动作,否则小殿下恐怕要被母妃抓住打屁股了。
“弘~弘弘~呼呼~”
乌兰图雅看着李景熙用小胖手抓着老虎的布偶,一边盘弄一边放在嘴里咬一咬,还时不时发出类似“轰轰轰”的声音,原本还因为外面的消息而有些忧虑的心,顷刻就柔软了起来。
执夷幼崽就蹲坐在本体的旁边,歪着小脑袋看李景熙咬布偶咬得那么欢,它看到床铺上黑白的布偶,觉得这颜色很是眼熟,于是用小爪子抓一抓自己身上,好像在玩自己似的,也不会觉得无聊。
乌兰图雅笑着亲了一口穿着小锦服坐在床榻上的景熙,拽了拽他咬着的老虎布偶,明知故问:“景熙告诉母妃,这是什么?”
小家伙被母亲亲了一口,乐呵地耸了耸小肩膀,马上欢快地回答她:“弘~弘~”
——执夷崽崽是父王和他自己,大狼崽崽是母妃,小狼崽崽是哥哥,喵喵是弘!
果然,乌兰图雅要“引诱”他多说话,所以把他身边的几个玩偶都指了一遍,小殿下对这种互动乐此不疲,很爽快地第一百次跟母妃介绍它们。
乌兰图雅看着小儿子,不禁想起长子幼时的模样。
大概是因为母子相连,哪怕景承当时还是先祖返魂的形态,乌兰图雅依旧觉得他能够听懂自己的话。
每当乌兰图雅轻声吟唱草原上的歌谣,平日活泼地上蹿下跳的小狼崽一定是团成一团,安静地窝在她怀里,乖乖地听她哼着。
若是她忍不住落了泪,小狼崽就站起身来,伸长脖子去舔她的泪水。
但他终究不能像景熙回答她一样,跟她“说说话”,告诉她自己的喜怒哀乐。
一直担心了多年,生怕出了什么意外,让景承不能顺利长大,乌兰图雅因此郁结于心,身体一直不好。
谁知道转眼间,他就长得如其父一般高大,能独自率兵在外,镇守一方,保护自己的家人。
在景承身上,乌兰图雅其实是有很多遗憾的,但她不觉得自己在景熙身上多花心思就能弥补回来——因为遗憾就是遗憾,从来都是无法弥补的。
她唯一能庆幸的是,走过了那段漫长而孤寂的年岁之后,自己的景承终于遇到了一个能够温柔陪在他身边的人,陪他走接下来的路。
恐怕唯一美中不足的,就是现在局势不稳,让他们一家人无法团聚,只能几地相隔,几处相思。
说来也是奇怪,在这个世上,有些人即便分开了也彼此牵念;有些人即便年年岁岁、日日夜夜待在一起,却依旧貌合神离。
“景熙,想不想哥哥和弘哥哥?”虽然是问景熙,但其实是她自己止不住想念了。
小家伙思考了一阵,乖巧地点点头,然后立马又用小胖手抓着老虎布偶往嘴里送。
乌兰图雅看着他把布偶咬得湿漉漉的,温柔地摸了摸他的头,并不阻止他的动作,甚至把别的布偶也往前推了推,给了他更多选择的空间。
——她的景承已经长大了,她的景熙也一定能健健康康、平平安安长大的。
就在乌兰图雅陪着小儿子玩时,她的贴身女官白露走了进来,见王妃正搂着小殿下,她和青岚对视一眼,小声附在对方耳边说了些什么。
待白露离开了一会儿,乌兰图雅才忽而开口问道:“怎么了?”
青岚走上前来,答道:“殿下,许侧妃那边又遣人来说京中的事情了。”
“她消息倒是灵通得很……”乌兰图雅拍拍儿子的小屁股,让他不要去咬手腕上的银铃铛,因为那个硬些,容易伤到牙齿。
“她的父亲是中书令,现在祺王和靖王对京中势在必得,她担心也是应该的。”
又陪小儿子玩了一会儿,乌兰图雅让青岚把白露叫进来,吩咐道:“你去把许侧妃叫来,是时候说说这件事了。”
……
许侧妃和裕王妃同岁,只小了月份,转年就三十五岁了,可她保养得不错,若不仔细看,甚至有几分少女的模样。
来到乌兰图雅的院中,她虽没有看到许多侍从,但却知道裕王身边的精英,此刻怕是都在王妃的院子里守着。
攥紧了手里的帕子,她带着自己的侍女走进了屋子。
跟乌兰图雅行了礼之后,许侧妃没见着李景熙,于是温声问起了小殿下的情况。
“刚刚玩了一会儿,现在看着有点累了,我让青岚带他去睡一会儿,免得待会要吃饭的时候又没精神。”
许侧妃点点头,拿着帕子捂嘴笑道:“这个年纪的孩子,吃饭睡觉可是最打紧的事了。”
她说的自然,好像也养过孩子似的,却也不让人感到难受。
见乌兰图雅静静地看着自己,并不接话,许侧妃的笑意慢慢隐去,脸上露出了凄苦的表情:“姐姐,京中已经乱成这样,为何殿下不入京勤王?”
“这是外面的事情,与我们妇孺无关,你问为何,我也无法回答。”
“妾身知道让殿下分兵,对咱们平武并不是好事,但若祺王、靖王攻入了京城,那……”
乌兰图雅严厉地阻止了她继续说下去:“你既然是我裕王府的人,就当知道谨言慎行的道理,为何要将这等大逆不道的话挂在嘴边来说?”
可许侧妃是打定了主意想“不吐不快”,所以还是继续道:“诚然,妾身父兄皆在京中,自是无比牵挂。但妾身希望殿下出兵,并非完全因为私心,父亲在信中说,因着王世子出逃的事情,如今诸位皇子连王相都开始怀疑了,可见其心胸,未必没记恨我裕王府没有立刻拱卫天京,就算靖王和祺王兵败,陛下醒来,恐怕也不会对咱们裕王府如从前一般了。”
“陛下会不会对我们跟从前一般,只有陛下知道……”
乌兰图雅原以为中书令只是托女儿向裕王府求救,但没想到对方竟然这般大胆而直白,她不怒反笑,问对方道:“你说这些,意欲为何?”
“殿下乃先帝亲子,文韬武略,比起诸位皇子,应当更有资格继承大统。”
许侧妃一反平日的柔弱,这番话说得斩钉截铁,面色坚毅。
但乌兰图雅只觉得此刻这个女人,简直荒谬至极。
“我看你着急过头,已经迷糊了,你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?”乌兰图雅挥手阻止她说话:“原本想跟你说说中书令的事情,没想到你竟然抱着这等危险的想法,看来继续说下去,也没有任何意义了,你回自己的院子,没有我的允许,不能出来。”
这就是要将许侧妃禁足的意思。
许侧妃低下头,好一会儿才喃喃道:“王妃怎么知道,殿下不是在等人给他一个台阶下来呢?”
乌兰图雅明白许侧妃的意思,她是想说,也许李祈裕心里也曾有过和祺王、靖王一样的想法,只是迫于种种原因,不能付诸行动。
如今时机正好,只要有人簇拥裕王殿下,让他有一个发兵的理由,那裕王殿下也可以打着“清君侧”的名号,到京中去分一杯羹,甚至可能取而代之。
就在乌兰图雅沉默,许侧妃准备再说些什么的时候,一个众人熟悉的浑厚男声在门边响起。
只见裕王大步跨入门中,一边走一边道:“孤心中所想,王妃自然知道,你现在就回自己的院子去,没有王妃的允许,一步也不准踏出院子。”
众人纷纷行礼,齐道:“殿下。”
乌兰图雅见李祈裕突然回到郡府,心中有些不安,她赶紧走上前去,用眼神询问“怎么了”。
李祈裕轻轻拍了拍她扶过来的手,轻声回道:“没事。”
他见许侧妃愣在一旁,语气更加严厉地道:“还愣在这里做什么?既然你这么闲,又如此关心陛下的安康,那就回你的院子,抄些佛经,送到慈安宫去表表孝心……若你再这般胡言乱语,莫怪孤让人捂住你的嘴。”
早些年许侧妃刚带着陛下的“希望”来到平武,原本以为迟早可以母凭子贵,和雍国公主分庭抗礼,谁知道裕王殿下竟然连她的院子都没踏入,更不要说亲近与她。
这样独守空闺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,许侧妃实在忍受不了,但裕王不是在南岭,就是在王府的书房里,她又有世家闺女的矜持,不可能不管不顾地扑上去,于是想了个迂回的办法。
她在太后生辰之前连连辛苦数月,抄写了整整四十九份,后来送到京中,通过母亲呈给了太后。
太后果然大悦,很快想起来她这个裕王侧妃来,于是特意跟裕王提了些让他多多亲近许侧妃,好尽快得到子嗣的口谕。
太后这些口谕裕王倒是照单全收,但之后还是我行我素,该把许侧妃当空气,就还是把她当成空气。
他现在提起佛经一事,明显是在暗讽许侧妃。
许侧妃闻言,脸上生出了尴尬和羞恼的红晕,她低垂了眼睛,不让自己的窘迫、怨恨和伤心展露在李祈裕和乌兰图雅面前。
……
许侧妃离开之后,乌兰图雅立刻握住李祈裕的手臂,焦急地问:“怎么突然回来了?”
北境军分兵到西域之后,在南岭的情况自然要紧张一些。
之前若不是极其重要的时候,比如京中来了天使要带走裕王世子和小殿下,李祈裕都一直率部留在南岭。
他这样突然返回郡府,倒让乌兰图雅有些紧张,不知道又发生了什么大事。
李祈裕握住她的手,安慰道:“景承和弘休不在府里,我回来看看你和景熙。”
乌兰图雅面带怀疑地看向李祈裕:“你莫是有事瞒着我?”
过去二十年,裕王殿下可是很多次以她的身体为由,说了些“善意”的谎言,或者隐瞒不报,让乌兰图雅无可奈何。
“放心,若是有事,我定会先与你说,也好早做准备。”他往内间的方向看了看,继而问道:“景熙呢?”
乌兰图雅没有察觉裕王在以景熙的话题转移她的注意�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bi55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55.cc